丸剂作为中药传统剂型之一,因药效持久、服用方便,在临床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其加工过程需遵循严格规范,兼顾传统工艺精髓与现代质量标准,确保成品安全有效。
原料处理是丸剂加工的基础。首先需对药材进行筛选,去除杂质与霉变部分,保证原料纯净。随后根据药材特性,采用粉碎、提取等工艺:根茎类药材多粉碎为细粉,通过 80-100 目筛网控制粒度,确保混合均匀;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则需低温粉碎,避免有效成分流失;而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材,常通过乙醇提取、浓缩成浸膏,再与其他药粉混合,提升药效利用率。
制丸环节决定丸剂的外观与内在质量。目前主流工艺为泛制法与塑制法:泛制法通过多次喷洒粘合剂(如蜂蜜、水、米糊),使药粉逐层凝聚成丸,适用于小剂量丸剂;塑制法则将药粉与粘合剂充分混合,制成可塑性软材,再通过制丸机挤压成均匀丸粒,效率更高,适用于大剂量丸剂。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均需控制丸粒重量差异在 ±5% 以内,表面光滑无裂痕。干燥与质检是丸剂加工的关键收尾步骤。刚制成的湿丸需在 40-60℃低温环境下烘干,防止高温破坏有效成分,同时避免丸粒开裂。干燥后的丸剂需经过严格质检:外观检查确保色泽均匀、无异物;重量差异检查保障剂量准确;崩解时限测试则验证丸剂在体内的溶解吸收效果,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后方可包装入库。
如今,丸剂加工已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,通过自动化设备控制加工参数,既保留了中药剂型的优势,又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,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